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。新中國成立後,通過識別並經中央政府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,其中漢族是第一大族群,占中國總人口的91.51%。其他民族比較少,占8.49%,因此習慣上被稱為少數民族,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、寧夏回族自治區、廣西壯族自治區、西藏自治區、雲南、貴州、青海、四川、甘肅、遼寧、吉林、湖南、湖北、海南等地區省區。
中國的少數民族特點鮮明,其中人口較多的有藏族、維吾爾族、回族、苗族、壯族、蒙古族等。
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、甘肅、四川、雲南等省,語言文字為藏文,是參照梵文某些字體於西元7世紀前創制的、自左向右橫寫的拼音文字。字體分為楷體和草體兩種,通行於整個藏族地區。
藏族服飾的特點是長袖、寬腰、大襟。婦女冬穿長袖長袍,夏著無袖長袍,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,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。藏族人民特別喜愛“哈達”,將其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。
“維吾爾”是維吾爾族的自稱,意為“聯合”,是一個多源民族,最主要的來源有兩支:一支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(hé)人,另一支是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。這兩部分人於西元840年大規模匯合,至16世紀初完全融合完成。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,維吾爾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優秀的文化,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。
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、和田一帶和阿克蘇、庫爾勒地區,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烏魯木齊、伊犁等地,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、常德以及河南開封、鄭州等地。有屬於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,如故事集《阿凡提的故事》、音樂舞蹈史詩《十二木卡姆》、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。
回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,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,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、青海、甘肅、陝西、山西、河北、天津、北京、上海、江蘇、雲南、河南、山東、內蒙古自治區、遼寧、吉林、黑龍江也有不少聚居區。
回族服飾有鮮明的民族特色。在回族聚居區中,回族群眾依然保持著傳統穿衣打扮。最顯著的特徵是:男子多帶小白帽,女子帶各種花色的頭巾。 回民最喜愛的傳統飲料是茶,是回族人民飲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,既是回族的日常飲料,也是設席待客最珍貴的飲料。
苗族在中國多數省、自治區、直轄市中均有分佈,主要集中聚居在貴州省。另外,苗族人口在10萬以上的省區還有雲南、湖南、湖北、廣東、重慶、四川和廣西壯族自治區。
苗族有自己的語言,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,音樂舞蹈歷史悠久,蘆笙舞備受群眾喜愛。苗族的挑花、刺繡、織錦、蠟染、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,瑰麗多彩,在國際上享有盛名。
壯族是中國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,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。主要分佈在廣西、廣東、雲南和貴州等地。
壯族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,款式多種多樣。壯族女子的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,褲角稍寬,頭上包提花毛巾,腰間系精緻圍裙;小夥子多穿對襟上衣,腰間系一條腰帶。
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。在青山綠水之間,點綴著的一棟棟木樓,就是壯族人的傳統民居。無論是什麼房子,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。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,兩邊廂房住人,後廳為生活區。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,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。
“蒙古”,是蒙古人的自稱,其意為“永恆之火”。蒙古族主要聚居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,少數聚居或散居在新疆、遼寧、吉林、黑龍江、青海、甘肅、寧夏、河南、河北、北京等北方地區。在西南地區的四川、雲南等地也有少量的蒙古族居住。
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,以畜牧為生計,過著“逐水草而居”的遊牧生活,儘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,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誌。
蒙古族服飾由首飾、長袍、腰帶和靴子4個主要部分組成,蒙古袍是蒙族男女老幼都愛穿的長袍,是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形成的獨特衣著裝飾。現在,每逢慶、集會才會著裝。蒙古袍兩袖長而寬大,下端左右不分岔,領子較高,大襟右釘扣。領口、袖口、衣邊常用花邊鑲飾。男袍多為藍色、棕色;女袍多為紅色、綠色、紫色。